当前关注:国外汽车品牌在国内减配高价背后的真相,国家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人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我们汽车行业标准低,监管不力要负主要责任。也有人说吸血是资本的本性,这些跨国车企歧视中国市场。说得都没错,可是格局还是小了,事实上,这是国家层面的一局大棋。
一、桑塔纳8万还是18万?
坊间相传,1985年,大众桑塔纳正式引入国内,当时德方建议售价8万元,而我们中方则建议售价18万。对此,很多人攻击我们合资车企中的中方,洋鬼子没祸害,倒是这些买办,假洋鬼子不干人事。
(相关资料图)
此前,我只是当故事听,因为当时的桑塔纳,全部零部件都要进口,大众像防贼一样防我们,就怕我们把技术学了去,就连一根轴承,一颗螺丝都要从德国本土运过来,所以8万的价格是不太可能成立的。不过后来,接触到了一位行业内的老前辈,一番话如醍醐灌顶!
这位前辈说:“如果桑塔纳在85年就卖8万的话,我们国产车还有生存空间吗?”
桑塔纳德方建议定价8万的事大概率是没有的,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用市场换技术,对方不愿意倾囊相授,而我们的市场也是半开放,半保护的状态。比如说高昂的进口关税,要求国外车企必须合资才能进入国内,且持股比例不能超过50%(直至特斯拉进入才算正式开放)等等。这里面是什么样的逻辑呢?咱慢慢说:
如果当年桑塔纳卖8万,后果是什么?吉利、长城、比亚迪都将不复存在!现在我们造车技术已经后来居上了,可是在当时,国内在乘用车领域的基础几乎为零。(造解放那种农用、商用车完全是不同的逻辑,因为当时要提高生产力,再破的汽车、拖拉机也比牛马强,所以不用考虑抖动、噪音,不用考虑动力,油耗,能跑,不坏就行,甚至为了追求产量,质量也那么重视。)我们要从头学习,从头开始,而桑塔纳如果卖8万,要比制造成本还低得多。没有利润空间,国内车企怎么生存,汽车行业如何发展?光靠国家补血吗?
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关税,迫使进口汽车必须卖得贵!同时寻求国外汽车厂商进入中国,用市场换技术,当时大众真是我们主动求人家来的。这样一来,双方合资,卖18万的车,有一部分是关税,因为零件都需要进口嘛,是我们国家拿走了,企业的利润,我们也有50%。
这样一来,我们自主品牌就有了生存空间。当时的确技术不如人,质量也差强人意,不过我们可以更便宜啊!没有发动机技术,我们就买三菱的发动机。手排门槛不高,逆向研发还是能生产的,抄抄人家的外观设计,再抄抄人家的底盘,最起码第一批国产车造出来了,也卖出去了,让行业能够发展下去,让企业能够生存。这其实才是国家默许桑塔纳18万的深层逻辑。
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大众进入国内,卖高价,是变坏了,可是从行业发展来看,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是坏事吗?毕竟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大众、丰田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让他们“坏”一点反而不是坏事,对吗?
也正是因为这些国外车企,在中国市场上能够大赚特赚,躺在功劳簿上收钱,习惯了高溢价、高利润,才会导致他们技术上的停滞不前,才给了我们后来的赶超机会。
不过,高价和之前相对于国产的高品质,也造就了国外汽车品牌的高端形象。而我们国产品牌,只能走物美价廉的路线,难以摆脱低端、廉价的刻板印象,品牌向上之路走得异常艰难。直至今日,我们仍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产豪华汽车品牌,红旗勉强能算半个,蔚来靠优质服务,能算半个,比亚迪或许还有机会,但是目前哪怕单车均价超过了大众,可是品牌认知度还没能建立起来。算是一把双刃剑吧。
二、逐利是资本的天性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家国际车企的执行总裁,你会采取怎样的策略?企业如何运营,发展,你说得算,可是CEO也必须对董事会负责,对全体股东负责,人家是要看KPI的,去年赚了100亿,今年目标定105亿不算过分吧?可是,多这5个亿从哪来?
市场占有率基本是稳定了,价格也已经定得足够高了。成本这一块,同一款发动机已经用了十年,研发成本摊薄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降本增效,想要降低成本,就只能在配置或者材料上下功夫。
比如说丰田,减配掉行车自动落锁功能,这个功能一般不显示在汽车网站的配置表里,但是取消掉的确可以节省成本。比如说大众,祖传的黑色工业回收棉作为隔音材质,还有沥青止震板,反正车内空气质量也不是出厂的强制标准。比如说本田,皓影全车上下,没有一根屈服强度超过1000兆帕的热成型钢。比如说日产,14年9月前后,加特可的CVT换上了博世最为廉价的钢带,加上电磁阀设计缺陷,十万公里左右的故障率大幅度提高。宝马换上了塑料气门室盖,又开始烧机油……甚至某些车企还搞反向研发,研究如何精准地缩短零部件寿命,使之过保就坏,顺便赚一笔维修费用。
大多数车企,都有一个专门负责降本增效的部门,叫法各有不同,但是每年都有指标的。有的时候砍一刀,的确可以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可是有时候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丰田用大豆为原材料的绝缘材料代替石油绝缘材料,成本更低,而且更加环保了。没想到这玩意招耗子,不少车主发动机线束都被啮齿类动物啃坏了。这事发生在美国,引发了集体诉讼。
有人说什么合资车技术成熟,经过多年检验。这话其实不算对,车每一年改款都不一样,都经过“砍一刀”,你不知道比上一代少了什么。像是丰田,此前石油绝缘材料经历了检验,但是大豆的就没检验过。为什么合资车更保值一些呢?实话实说,纵观近些年,某些合资车型,技术进步不大,甚至停滞不前,而品质反而不如原来。
这一点其实也和前面联系了起来,国外的这些汽车厂商习惯了高利润,习惯了躺赚,就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忘记了这是比赛,惬意地睡了一觉。正好给了我们国产品牌以赶超的机会。而这种局面,不正是国家层面想要看到的吗?
三、毛病是惯出来的
为什么他们敢减配?第一是因为监管不严,第二是因为消费者不懂。
大众帕萨特,在19年之前给我们是什么印象?德系车,经典、豪华,自带气场,甚至能沾上点官车的威风。因为没有监管,用料上越来越水,结果在中保研一撞成名。A柱弯折,假人爆头!一时间大众名誉扫地!因为有了监管,有了曝光,21款帕萨特算是洗心革面,再次申请测试,A柱终于坚挺了。这一年,大众旗下几乎所有新款车型都比老款重了几十斤,这几十斤是什么,不言自明。
为什么帕萨特在中保研跪了,而在CNCAP中就拿了个5星?还是我们的标准不够严格,所以车企敢偷工减料。美国有IIHS,欧洲有ENCAP,而我们的CNCAP,号称五星批发部,撞的是人情世故。
另外一个原因,消费者不懂车。
2019款帕萨特碰撞测试
不管车企怎么减配,不管我们这些媒体怎么曝光,架不住就是觉得外国的品牌高级,就是觉得国产的不行。我姐,不久前就要买大众凌度,我说这车祖传的黑心棉,有车友检测车内甲醛超标100倍,不行。我说这车干式双离合,DQ200的变速箱很容易出机电单元故障,不行。我说这车1.4T的发动机还得加95的油,热效率只有37.5%,还不行。同价位国产的秦PLUS、驱逐舰05、帝豪雷神Hi·p、深蓝SL03,说什么也看不上。
包括前面提到的19款帕萨特,此前月销2万,在中保研A柱90度弯折之后,还能卖1万多辆。也就是那时候的一万多消费者,给了大众减配的勇气。而当时放弃了帕萨特的那帮消费者,才让大众不敢过于猖狂。
写到这里,心中翻涌,感慨万千。过去,我们国产车的确不行,不得不忍受着国外品牌的高溢价,让他们吃技术红利,这是没办法的事。而现如今,我们国产车,至少在家用消费级领域,已经全面实现了赶超,可是国外品牌依旧卖着高价,用落后的技术,低劣的品质依旧赚着丰厚的利润,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我们赶超上来了,依旧还要挨打?国产车已经站起来了,为什么有的人还没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