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得能看见出行路上的那些坎儿

2023-09-08 15:09:26来源:中工网


【资料图】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本月起正式实施,身边无障碍环境情况,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从细微处营造起“无碍环境”,不仅对残障人士至关重要,也有利于儿童、老人、病人和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这愈发成为一项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系统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市、县数量达1753个,呈逐年递增态势。如今《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进一步填补了既有法律政策存在的一些操作性规范空白,为这项民生工程的推进又添了一把力。

不过,从媒体调查看,目前许多大中城市无障碍环境虽然迈过了“有”的阶段,但距离“好”与“优”仍有较大差距。有的在建设上存在缺口,如一些地铁出入口没有电梯,需爬几十甚至上百级台阶上下,被乘客戏称为“健身线”;很多路口信号灯没有语音提醒,视障人士无法判断能否安全通行。有的在维护上存在缺位,如过街天桥虽设置了轿厢式无障碍电梯,可故障频发、长期闲置;商场外无障碍坡道上“障碍”重重、盲道被随意乱停的非机动车占用等更是普遍现象……这些城市微循环中的坎儿,让老年人、行动不便者“望而却步”。

分析相关案例不难发现,建设无障碍环境的过程依然存在不少阻碍。一来,城市建设与治理存在一些思维上的定式。有行业人士就指出,城市街道建设中大多习惯于拓宽机动车道、压缩人行道,步行者以及残障人士舒适性往往会被忽视。二来,对“寸土寸金”的大城市来说,空间终究有限,无障碍环境建设很大程度上不是新增、新设,而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在细节上对存量空间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如何分配公共资源,协调各方权益,满足多元需求,难度不小。三来,具体建设中,钱从哪儿来,如何减少对短期出行的影响等,也是颇为现实的问题。摸清具体的难点、痛点,无论是法规还是政策,都需瞄着这些方面发力,才能让“有爱无碍”的理念,在更大范围化为现实。

善于发现那些无声的需求,看得见特殊群体出行中的坎儿,折射的是城市治理者的责任心,以及一座城市的文明度。这需要治理者付出更多脚力、心力,勤走、多听、善问,不断换位去思考问题。说到底,城市更新,是生活质量的叠加升级,时刻体察“人”的需求,既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的“大文章”,也让市民身边的环境更舒适,我们的城市也将愈加宜居。

标签:

上一篇:深圳火车站(罗湖)负一楼进出站口被水淹,8日12时前无法正常组织旅客进出站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