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建功碧海 勇敢进发
2014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获奖团队成员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潜水队队长
上海黄浦江畔一座“其貌不扬”的两层小楼里,驻扎着一支能“下五洋捉鳖”的水下铁军——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潜水队。
【资料图】
他们圆满完成“桑吉”轮应急救援及水下抽油任务、长江沉船“东方之星”轮打捞任务,出色地履行公益性海上抢险救捞职责。
他们实现中国饱和潜水零的突破,刷新了313.5米国内饱和潜水新纪录,并继续向更深更远进军,不断推进我国深潜水技术发展。
风高浪急,他们英勇无畏、逆风疾行;危在旦夕,他们争分夺秒从天而降;关键时刻,他们蛟龙入海力挽狂澜;他们和时间赛跑,在漆黑一片的水底上演着一出出独幕“默剧”,时常争分夺秒而自顾不暇,时常千钧一发而奋不顾身,时常战天斗地而浑然忘我,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不平凡的使命。
先后获得“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培养出两个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一个感动交通年度人物,这支荣誉卓著的团队用信念攻坚克难不负救捞使命,用勇气填补饱和潜水空白,用奉献温暖人心传播无疆大爱,以坚守与担当奋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铁打的潜水队 钢铸的潜水员
敦实的身板,明亮的双眸,说起话来总是面带微笑,这是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潜水队队长胡建给人的第一印象。工作时,胡建一丝不苟,不怒而威,与他平时的温和形象形成了强烈反差。“潜水风险很高,安全无事小,面对工作,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投身救捞事业23年的胡建总是对队员们这样说。
在胡建心中,感动交通,就是作为交通人在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征程中倾其所有,秉承“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价值取向,时刻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获得这个荣誉,对胡建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不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对整个潜水队的认可与鼓励。
应急抢险、打捞沉船、深海抽油应急处置,潜水员们的作业环境常常水质浑浊。头顶的照明灯打出微弱的光,潜水队员能恍惚看到船舶的轮廓。此时的船舶往往伤痕累累,船舱内更是支离破碎,东倒西歪的坐垫与柜子悬于水中,被压得变形的铁板成了他们前进路上的障碍。他们只能摸出夹缝,钻进“水下迷宫”,靠着早已记在脑中的空间布局图,用双手代替双眼,一个角落接着一个角落摸索着找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个都不能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年在外作业七八个月,不出任务的时候,胡建就带领潜水队员日复一日地训练。
“长时间开展水下作业,将快速消耗潜水员的体力,下潜越深对潜水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越高。”为了做好随时应急救援的准备,潜水员要不断加强日常繁重的潜水训练,还需要保持运动,加强健身,以确保自己的体能始终维持在标准之上。实施“半军事化”管理模式,每日清晨集中锻炼,多样方式科学提升训练质量,胡建和潜水队队员们每天都是如此。
除了高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调适能力同样是潜水员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遇到危险不害怕是假的。但每当看到遇险者求生的渴望和获救时眼神中传达出的欣喜,我都觉得应该抢抓一分一秒,把生的希望早些送给遇险者。”胡建告诉记者,做这份工作,见过了太多的生与死,在他们眼中,生命,高于一切。面对遇难者,他们心里很悲痛,一直在心里默念“亲人在等着你们,水下太冷,我们带你们回家。”湿润的眼眶流露出的是他们心底的柔情,是他们对生命的敬畏。
水下宇航员 深海漫步创纪录
“我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训练,期待能像胡建队长那样执行饱和潜水任务。”这是22岁的杨宁在队里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他说当初不远千里离家来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潜水队,就是因为上海打捞局自主掌握了大深度饱和潜水核心技术。
杨宁所说的饱和潜水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潜水作业方式,它可使潜水员长时间直接暴露于高压作业环境中,被广泛运用于水下大深度救援、海洋施工与作业、水下资源勘探、海洋科学考察等领域。许多国家将其置于宇航技术同等重要位置进行研发,深海潜水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行走祖国的大海深处,挑战人类的生命极限,站在世界潜水行业的制高点,这是历代救捞人的“深海梦”。
2014年1月12日,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潜水队挺进深海,发起了向世界深潜水技术高峰的冲击。
300米的水深,31个大气压的压力,相当于身体每立方厘米要承受30公斤的重量;31倍的呼吸阻力,好像每次呼吸,都花光了所有力气;潜水钟内的人好像被绑着,感觉关节都被挤压到一起了,动作施展十分消耗体力。平常胡建在100米水深着装只需15分钟左右就完成了,在300米水深,穿戴头盔就花了15分钟。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祖国浩瀚的南海,以胡建为首的6名潜水员,以大无畏的精神,从潜水钟毅然跨出了我国潜水历史上具有意义的伟大一步,创下了313.5米的中国深海下潜新纪录。
为了预防减压病,饱和潜水员需要严格按照减压程序进行减压,忍受长时间减压时间,而减压时间常常数倍于加压时间和作业时间。6名潜水员在高压环境中作业和生活380小时,经过11天的减压后跨出饱和潜水系统甲板居住舱。他们在深海探摸、游走,下潜巡回到313.5米的深海,填补了我国深潜水技术作业领域的又一空白,实现了交通运输海上应急服务保障能力新的重大跨越。
在这之前,上海打捞局研发饱和潜水技术的脚步一刻未停止。在这之后,上海打捞局研发饱和潜水技术的脚步将更加矫健。
“掌握大深度饱和潜水技术既是国家海洋资源开发的需要,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我国要真正做到国际领先,还必须不断跨越。”胡建说,这支水下铁军正着力培养队员向着更深更远进发,奋力掌握更深的饱和潜水技术,着力提升国家应急抢险、沉船打捞、沉物搜寻、环境救助等深海复杂作业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浪尖上的英雄 大爱托起“生命之舟”
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一辆公交车意外冲破护栏坠入长江。事故车辆沉没水深达到75米,水底地形复杂,打捞目标过小,难以精确定位。此外,车辆结构受损严重,变形的钢板锋刃外露,面对着极其不稳定水流,用于给潜水员供气、供热、供电的“脐带”,存在随时被割破、缠绕的风险,作业难度不断攀升。
“在氦氧混合气体潜水作业条件下,为避免身体内的压缩气体对潜水员肺部造成伤害,潜水员需要在水下减压2个半小时,然后进入减压舱减压3小时。加上准备阶段,整个潜水作业7个多小时,但真正作业时间只有35分钟。”胡建介绍。
以往一天一个潜水员作业后得休息12小时,可是此时,他们没有时间。为了给遇难者家属一个交代,潜水员们轮番下水,连夜作战,最多休息两个小时,就又投入了战斗。
整个应急抢救过程中,18名潜水员共潜水21人次、水下作业51小时,累计打捞出5名遇难人员遗体。“大海捞针”般地探摸找到黑匣子芯片,这对于真实地还原整个事故的过程,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觉得我们就是为潜水而生的。”胡建总是这样说。翻开这个团队的历史,一幕幕、一帧帧都记录着这支救捞特种兵的使命担当。
2018年1月6日,载有11.13万吨凝析油的“桑吉”轮在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后全船失火,水上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上海打捞局临危受命,赶赴现场。救援行动进行到13日,现场指挥部决定登轮。此时的“桑吉”轮仍在燃爆,登难船犹如踩雷区。
“我去!”“我先上!”救捞人的使命与责任早在潜水队员心中深深扎根。4名救援经验丰富的潜水员组成应急搜救小队冒死登上“桑吉”轮搜寻救援,他们做好了准备,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海况恶劣、毒气蔓延、高温威胁、随时面临爆炸的危险,他们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毅然打开通往防海盗舱通道继续搜寻。浓烟滚滚、热浪袭来,在氧气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几经寻找,成功取下了船舶碰撞的关键性证据“黑匣子”,同时将发现的两具船员遗体成功带回。
不久后,“桑吉”轮突然猛烈燃烧,火焰最高达1000米,船体开始下沉。如何将船舱中的油抽出来成为潜水员必须解决的问题。潜水队员再次迎难而上,凭借着无畏的勇气、专业的技能出色完成了饱和潜水水下探明货舱剩油、燃油舱剩油及燃油舱泄漏点封堵、抽油管道安置等关键作业,降低了次生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有效保障了水上安全。
坚守现场一年超330天,一天连续作业近18个小时,潜水作业超6000人次,水下作业时间近13000小时,战天斗地,让沉睡海底1073天的“世越号”重见天日,潜水队员们兑现了向遇难者家属作出的承诺;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流血在前,完成长江航道“东方之星”沉船打捞、“布拉里”抢险打捞、“曙星1”轮清障打捞、“鑫川8”轮探摸抽油等多项重大应急救捞任务,潜水队员们践行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敢为人先,创新性应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迁移技术”,助力“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潜水队员们书写着属于蔚蓝大海的壮丽篇章……
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这是一代代救捞人传承赓续的精神品格,也是救捞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力量所在。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创于新,胡建和潜水队员们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大海,奉献给了祖国的救捞潜水事业。他们努力践行着“人民至上”的交通救捞使命,不断刷新着中国饱和潜水深度纪录,不断开拓打捞事业发展的宽度和深度,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