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大观|高管的愤怒掩盖不了起亚在中国的焦虑
作者|王云朋
(资料图片)
出品|汽车大观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最近的汽车圈,那就是“热闹非凡”。
尤其是2月16日那天,不仅有吉利、比亚迪两个流量品牌文案“互点”,引来一众国内品牌纷纷下场加入联动,还出现了“起亚高管开撕比亚迪”这样的大瓜。
据了解,此次风波源自于一则讨论。2月14日,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COO)杨洪海在某社交平台上表示:“搞汽车的都知道,15万以内坚决买油车,性价比最高。大家都懂得,因为电车的成本放在那里,厂家和经销商都需要赚钱(目前除了特斯拉,大家都在亏钱,但特斯拉没有15万以内的产品)。”在帖子中,杨洪海还附加了一张新起亚K3的新车图片。
单从杨洪海的发帖看,其实并无太多不妥之处。但是,在其发帖的评论区,却有不少评论称:“比亚迪yyds”、“起亚棒子车”……等留言。
对于这么一波不太友好的评论,杨洪海自然也是坐不住了。2月16日凌晨,微博信息认证为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 KIA CHINA COO的@杨洪海Richard发文开撕比亚迪:“王传福:请教育好你的团队,水军也需要将素质,你说我们是棒子车,请先反思一下你的产品?BYD品牌名字好听吗?”
同时,他还质疑了比亚迪存在其他问题。
COO在企业内部是向CEO汇报工作的二把手,主要负责为企业制定长远战略,运营企业相关事务。也就是说,COO在内部的行政能力极强,发言一定意义上代表企业的心声。
换言之,作为起亚的高管,杨洪海亲自下场开撕的行为,实在是让人有些出乎意料。
放下体面的背后
如果将整个事件放置在更长一点的时间线内,就不难发现,这件事看起来是起亚高管的个人行为,但背后折射的却是新能源车企和传统车企之间的矛盾。
更直接了当点说,这个话题背后的本质,是新起亚K3和秦DM-i的两车之争。
2月13日,新起亚K3上市,售价11.29万-14.39万元。新车采用了运动风范低重心设计,内饰搭载双10.25英寸仪表盘和LCD可视换挡杆等科技配置,L2+级ADAS系统具备可识别车辆、行人、二轮车等功能;提供1.4T+7Dct和1.5L+IVT两套动力。
近两年,起亚汽车在掌握品牌主动权后,新车型的动作着实不小,陆续推出了MPV第四代嘉华、紧凑级SUV狮铂拓界,试图打一场华丽的翻身仗,而新起亚K3就是其今年的一款主打车型。
当然,从产品力和售价方面看,新起亚K3确实有不小的吸引力。但较为尴尬的是,在新K3上市前夕,比亚迪推出了2023款秦PLUS DM-i冠军版车型,新车配置升级续航增加,起售价只有9.98万元。
以厂家指导价9.98万元的入门级车型举例,之前被老车主诟病的仪表盘升级为了8.8英寸的悬浮式液晶仪表盘,还增加了旋转大屏功能进一步提升科技感,并有后排空调出风口,音响扬声器数量也从4个提升到了6个。
最重要的是,比亚迪秦PLUS DM-i 2023冠军版车型还增加了电池预加热功能,大幅增加了冬季电池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可以说,此举不仅将A级插电式混动轿车的起售价拉至10万元以内,而且还直接剑指了合资家轿头牌朗逸和轩逸,当然也包括新起亚K3。
作为两款前后脚上市的车型,市场肯定会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为了占据一些优势,新起亚K3推出了“放飞价格”,即在叠加一些权益后新车售价8.99万元起。
虽然在起售价上已经很有诚意了,但新起亚K3获得的市场反馈还是没能比得过秦PLUS DM-i冠军版。
据比亚迪官方数据显示,2023款秦PLUS DM-i冠军版上市3天订单就超过了1.5万辆,7天便获得3.2万辆的订单,市场需求可以说非常火爆。
相对应的是,起亚方面却未发布新K3的订单数据。尽管在此之前起亚也很少发布新车的订单数据,但这一次起亚K3与比亚迪秦PLUS DM-i谁会笑到最后?比赛还没有正式开始,结果似乎已经能够想象到了。
两款新车市场反馈上较大的差距,以及网络上否定新起亚K3的声音较多,也为两家企业制造了潜在摩擦。此时,比亚迪狂热的迪粉又对K3做出了“声讨”,一场面对面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了。
在笔者看来,此次事件其实是自主品牌向上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未来,类似事件可能还会出现。
不过,此次事件,对起亚而言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现阶段的起亚急需关注度、热度,毕竟被人唾骂不一定死,而被人遗忘肯定会死,发再多通稿、花再多钱,可能都砸不起一朵水花,但找个顶流骂战一番,起码能上个热搜。
愤怒掩盖不了的焦虑
对于网友的不友好评论,杨洪海也进行了很多回复,如“起亚仍然是全球第三大企业”、“起亚年盈利能力达460亿”等等。
实事求是地讲,杨洪海的此类回复,没有不妥之处。从全球市场看,现代起亚集团仍然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帝国,仅次于丰田、大众,全球市场引导能力非常强。
诚然,韩系车依然是全世界排名前三的车企,并且在国际上占有相当重的市场份额。但同样,起亚在中国市场的经营不利也是客观事实,过去几年其销量不太乐观,遇到了发展瓶颈。
数据显示,2017至2021年起亚在华销量分别为35.9万辆、37.0万辆、28.98万辆、24.9万辆和15.2万辆。2022年,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更是仅有9.4万辆左右,同比下滑40.48%,跌破了10万辆大关。
时间来到今年,据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起亚旗下销量最高的车型为福瑞迪,销量为1997辆,但这仅是一款售价不到10万元的紧凑型小车;售价20万元左右的轿车K5凯酷,销量仅194辆;售价20万元左右的SUV狮铂拓界,销售仅为105辆。
相比之下,比亚迪2022年销量是186万辆,今年1月份销量为15.13万辆。很显然,两家车企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早已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了。
销量的持续下滑,让起亚的业绩也是愈发难看。据起亚公布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为准,合资公司负债总额为2.2792万亿韩元(约121亿元人民币),超过了资产总额2.1240万亿韩元(约112.8亿元人民币)。换句话说,起亚如今已经是资不抵债了。
当然,困境之中的起亚,也在想方设法向外界表达改变的信心和向市场表明重回赛道的决心。
自救从2021年开始,当年4月,起亚正式对外公布全新logo,并开启了“破旧立新”的全新战略,对包括品牌发展,客户运营,产品规划在内的一系列内容进行了调整。
2022年,起亚又发布了New Kia战略规划。在该战略中,起亚不仅要全面推进品牌革新,甚至还确定了一个小目标:未来十年在华总产销超过400万辆。
然而,从起亚现在的市场表现来看,不仅400万辆的销量目标如天方夜谭,其能否坚持到今年结束或许都要打上个大大的问号。
在国内汽车市场,年销10万辆一般被视为一个品牌的生死线,对于起亚而言,销量跌破生死线后,未来的生存将更加艰难,已经处于危险的边缘。
无风不起浪,这也是为什么去年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起亚将要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出现的原因。而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步,起亚又何止是经历了一日之寒?
新战略、新标识、新产品……若不是已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起亚也断不会如此苦心经营、大费周章,同时作为公司COO的杨洪海,或许也不会在自己刚上任不久和新起亚K3上市之后的关键节点上,放下体面语出惊人博眼球。
一个如日中天,一个挣扎在生死边缘。当下蹭上比亚迪的热度,毫无疑问能引来大量的关注,但起亚想要再次打开市场提振销量,终究还是要靠品牌和产品力。
所以,相比博眼球、蹭热度,未来杨洪海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