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美媒:中国电动车欧洲遇“减速带”?比亚迪:“德国制造”安排
去年9月,《华尔街日报》发文说,比亚迪等一些中国电动车企正准备进入欧洲最大的市场。强大的供应链将有所帮助,但它们将面临大量挑战。这是西方对中国先进技术需求面临的首轮重大考验之一。要获得消费者和政界人士的认可,可能尚需时日。因此,中国电动车品牌或在欧洲遭遇“减速带”。
今年1月26日,据柏林出版的《日报》报道,中国汽车生产商比亚迪对福特在德国萨尔州萨鲁伊斯的工厂表现出收购兴趣,也许中国电动汽车即将从德国出发上路。
《华尔街日报》对此又发了报道,但口气变了:比亚迪从去年开始向德国供应电动汽车。中方显然对接管福特在萨洛伊斯的工厂感兴趣。这意味着,这家工厂可能会迎来第二个春天。
(资料图)
据德国知情数据网站报道,比亚迪是世界上最大的替代驱动车辆的生产商。去年,比亚迪销售了超过186万辆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超过了以往。现在,该公司还想在德国开拓市场,在短短四年内每年为人们带来12万辆电动汽车。为此,该公司于2022年底宣布,计划在欧洲大陆至少建立一个工厂。因此,接管福特工厂将符合比亚迪的发展计划。
这篇报道的标题也比较有意思:比亚迪电动汽车将戴上“德国制造”的桂冠?当下的中国电动汽车,难道还需要欧洲的帽子吗?
那么,比亚迪为什么有这个底气?
德国《日报》的分析很到位,比亚迪以其垂直整合而闻名,该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自主生产电池,鉴于目前的供应短缺,这将是一个巨大优势。其他公司也将受益于中国发达的电池供应链。这是一个推出车型的好时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只要推出有吸引力、价格合理的纯电动车,可能就足以克服人们对一个陌生品牌的怀疑。
其实,由于比亚迪在去年巴黎车展的精彩亮相,欧洲人对这个品牌已经不再陌生。德国最大租车公司Sixt计划在今后6年内采购10万辆中比亚迪生产的电动汽车,已经说明了问题。
如前所述,比亚迪的最大优势是自主生产电池。那么,比亚迪电池的优势又是什么呢?
最近,德国之声发了一系列分析比亚迪刀片电池的视频,非常形象地展现了产品的特性。关于技术分析的视频,浏览量非常惊人,这也很少见。
刀片电池本质上就是磷酸铁锂电池,得名刀片的原因是比亚迪将磷酸铁锂电池的圆柱形改变成了很薄的长方体,就像刀片一样。
别小看这个形状的小小改变,该电芯采用叠片结构+陶瓷涂层技术,通过结构创新,在成组时可以跳过“模组”,大幅提高了体积利用率,最终达成在同样的空间内装入更多电芯的设计目标。相较传统电池包,“刀片电池”的体积利用率提升了50%以上,也就是说续航里程可提升50%以上,达到了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的同等水平。在带来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的同时,保持了磷酸铁锂电池耐高温、不易燃烧等属性,相对三元锂电池有更高的安全性。比亚迪刀片电池充放电3000次以上,行驶120万公里。
一系列电动汽车的自燃事件,让欧洲想入手电车的消费者望而却步。去年5月,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刀片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更有能力将引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重回正道,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针对消费者最为关心的电池安全问题,比亚迪祭出了业内最严苛的电池安全测试方法之一——针刺试验,即模拟异物刺入电池贯穿内部,从而观测动力电池热失控后的反应。
经试验,比亚迪公布了三种动力电池针刺对比测试结果,三元锂电池产生了剧烈燃烧,表面温度超过500℃,而磷酸铁锂块状电池虽无明火,但仍产生大量烟,同时表面温度达到200~400℃。刀片电池在针刺测试中既没有明火,也没有烟产生,甚至连表面温度都不是很高,只有30~60℃,连鸡蛋都烤不熟。
这个测试过程,也被传到了欧洲社交媒体平台,一度备受关注。
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已有一席之地,但销量不大、名声不显。比亚迪等其他品牌已把挪威这个规模不大但高度重视纯电动车的市场作为试验场。
这种扩张战略意味着,更多欧洲消费者和政府将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公司在中国制造的汽车,还有浓厚的中国元素。在去年的发布会上,比亚迪大力宣传了“龙颜”和“中国结” LED灯等设计特点。
中国汽车品牌必然会在欧洲开设制造工厂,以此应对保护主义行动,就像它们的日本和韩国竞争对手所做的那样。本土化生产只是时间问题。但首先,中国品牌需要建立自己的市场。而建立市场的基础是独特的产品和技术,而比亚迪的利器就是刀片电池。
它无疑会成为刺入欧洲市场的一把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