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实时:上汽大众何来的优越感,ID.车机黑屏靠重启解决,跟忽悠人有啥区别?
前不久,上汽大众ID.系列车机出现了大面积黑屏现象。特别是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可以看到很多ID车系用户的投诉记录。针对此,上汽大众也给出了官方回复。
据上汽大众官微发文称,针对ID.系列车辆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黑屏的情况,公司已制定相应技术解决方案。车主可通过长按显示屏电源、重启车辆这两种措施,自主恢复屏幕显示。如以上方法不能恢复,用户可以选择就近的授权经销商进行全面检查和故障排除。
(资料图片)
针对这个解决方案,有些用户私下吐槽,这不就是“重启”吗?一般车机出问题,很多用户都懂“重启大法”,但问题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操作就被官方当成解决方案,是不是太过草率了呢?莫非上汽大众还认定自己是当初那个能把桑塔纳卖到20万的主?
上汽大众的崛起得益于历史环境
曾几何时,大众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早在8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德双方六年的长期谈判后,终于在1984年10月宣布成立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早的合资汽车制造企业,上汽的诞生是历史性的。
说起上汽大众,当年售价20万的普桑话题性十足,前段时间也在网上流传的沸沸扬扬。事实上很多年轻人并不清楚,当时的中国汽车制造环境可谓是不尽人意。特别是一些零配件都无法自行生产需要进口,这样一来,成本就上来了,所以整个售价也是比较高的。后期随着生产条件改变,国产配件跟上了,售价才慢慢下来了。
不难看出,当时的中国产业是真的落后。像是桑塔纳这种三大件质量十分过硬的车型,也让上汽大众迅速站稳了合资一哥的地位。毕竟合资车企在生产工艺与水平上都尚处于苦苦挣扎阶段,当时的自主车企更别提有多少困难了。于是乎,当时的汽车市场也开始流传起“买车要看三大件”,甚至在今天仍然是不少消费者选车时的重要参考标准。这也难怪,当时很多自主车企用的都是外企淘汰的发动机跟变速箱,甚至一用就是十多年。
可以说,上汽大众之所以能拥有现在的地位,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中国汽车制造产业整体落后所造成的,而大众车的三大件都比较靠谱,只不过如今早已时过境迁。
新能源时代不再看三大件,上汽大众还有优势吗?
现如今,进入到了新能源时代,大家在选车时的需求也跟之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燃油时代,大家看车主要是三大件靠不靠谱?所以,像是合资车卖得比较好,尤其是德系、日系。毕竟发动机跟变速箱优势比较大,自主车企想要追赶也不太可能短期能追赶得上。
但是到了新能源时代,整个形势就不一样了,因为现在产业链已经比较成熟,三大件的区别不大了。而现在大家挑车看中的是整车电气化以及车机智能化,这些才是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车体现产品力的地方。而在这些方面,大众的优势荡然无存了。
如果不信,我们可以看一下销量对比。据新车交强险数据显示,今年1-10月,ID.4 X为28900辆、ID.6 X为9956辆、ID.3为19201辆。三者加一起不到6万辆,反观比亚迪现在一个月销量就高达20多万辆,单是EV车型也完爆上汽大众。甚至有业内资深人士分析称,比亚迪很有可能在今年超越大众成为销冠。
这种事情放在燃油车时代,想必大家是想都不敢想,但是到了新能源时代,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自主新能源车企对比“洋品牌“优势明显
而消费者用脚投票给自主车企,其主要原因也是在于本地化这块,国外品牌绝对是先天的劣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据我们获悉,比如某法系车企,倘若要调整车机的UI必须要发给法国的总部进行审批,而这一来一去起码三个月的时间都过去了。就这种速度,怎么跟自主车企比?
除此之外,国外品牌在人机交互体验上也远远落后于国内车企。就拿目前相对而言表现最好的特斯拉来说吧,其人机交互水平在国外品牌当中算是比较出色的了,但是在中国化上也没办法跟自主车企比。特别是在国人的应用习惯上,相差甚远。举个例子来说,特斯拉在唤醒语音助手时,需要按方向盘上的滚轮进行操作。而自主品牌大多只需要说一句唤醒语,语音助手就会直接跳出来。
其实这种差异化,就是不同企业对消费者习惯上理解认知的差异。比如说智能手机的对比,国产手机的操作习惯就更适合国人。而如今车机就可以视为是一部大手机,这样相信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自主车企在人机交互体验上,要远超国外品牌,看看现在国产手机的地位就知道了。
写在最后
总得来说,上汽大众ID.车系相比国产新能源车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价格没优势毫无性价比。关键是价格既然不便宜,性能功能突出也行,事实上这些方面也不如自主新能源车企,那凭什么还能卖好?消费者又不是傻子。即使还有一些讲情怀的消费者选择上汽大众,但情怀所折射出来的智商缺失,也会在媒体的教育下逐渐弥补。当然,口碑也会越来越差,大家觉得是不是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标签: 上汽大众何来的优越感 跟忽悠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