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资讯!大众要推MEB+,转型之路需要“裱糊匠”?
大众纯电转型之路,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或许有些曲折。
日前,大众集团宣布,MEB平台后续将迎来升级换代,新平台将被命名为MEB+,并将在接下来数年内,基于新平台推出多款全新产品。
(资料图片)
自2019年起,大众集团在MEB平台下已生产超67万台车型,其中包括50万台ID家族的车型,同时还覆盖了奥迪、斯柯达、Cupra等品牌车型的需要。当下,共有12款不同的车型诞生于MEB平台。
在保持高度灵活性的同时,MEB平台自身的局限性,也是令大众集团所担忧的问题。例如,目前MEB平台只有可用容量分别为58kWh和77kWh两款电池产品,装车后WLTP续航大部分介于400-550km之间,对于后期纯电产品更长的续航诉求,有些力不从心。
于是,大众将MEB+平台的目标定为,WLTP工况续航可达700公里,且最大充电功率可以高达175-200kW左右,以确保其续航和补能效率在下一阶段依然保持竞争力。同时,在成本方面,大众也有信心将MEB+架构的入门产品价格下探至2.5万欧元(约合18.38万人民币)。
为实现续航和补能目标,MEB+将做出如下调整,首先是布局层面,电机、副车架等结构会更紧凑,预留出更多的空间,用于电池本身的布局。其次,是电芯层面,MEB+将会采用新一代的单位电芯(Unit Cell)结构,为更高能量密度的解决方案,提供了预升级的可能性。
熟悉大众平台战略的朋友,或许对大众的电芯技术路线方案并不陌生。早在去年的大众“加速”战略发布会上,大众集团就已经公布了不同电芯化学成分和成组技术方案的规划。而当时,这一方案更宏观的背景,是大众集团希望打造的万能模块化纯电架构——SSP。想回顾SSP架构的朋友,可以查看我们之前的内容(【观察】MEB、PPE只是备胎,那大众未来如何经略?SSP!)了解。
大众原先规划从2024年起,就将MEB和PPE平台,全面地升级至SSP架构,而如今,MEB+平台的诞生,或许验证了此前SSP架构受阻延后的传闻。MEB+平台,更像是将SSP架构规划下部分技术下放的产物。
单元电芯就是SSP架构技术落地的典型案例,由此也可以推测,大众集团对于电芯技术的顺利应用,还是抱有充足的信心,来自中国和欧洲的合作伙伴,正如大众所预期的那样,推进着相应的方案逐步走向现实。
同时不难看出,SSP架构研发受阻的部分,可能包括了电驱电控系统的高度化集成,以及线控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所需的高阶软件系统开发。前者将会给悬架布局带来更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级别平台车型的需要;后者则将为全新的出行体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在MEB+平台中,以上技术革新都能得到部分的体现,但远未达到SSP架构所预设的终极目标。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关键人物——大众集团前CEO迪斯。他是大众新能源转型的坚定推动者,同时密切关注着新势力在新兴技术方面,对大众造成的巨大挑战。SSP架构,正是他在任内对集团大刀阔斧改革、全力推进电动化的重要项目之一。
然而,由于大众集团内部的团结压力,以及软件开发进展的迟滞,迪斯失去了大众董事会的信任,黯然卸任。这或许也为SSP架构的延迟交付,埋下伏笔。
改款ID.3假想图
在更换CEO后,大众集团制定的新转型策略,则显得更温和保守些。除了MEB+平台取代一步到位的SSP,大众集团现阶段还将聚焦更多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将沃尔夫斯堡总部工厂花费4.82亿欧元(约合35.44亿人民币)进行新能源产线改造。
ID.3改款效果图
预计2023年,ID.3的部分组装工艺可以在沃尔夫斯堡完成,而到2024年,沃尔夫斯堡将能完整地组装并下线一台ID.3。同时,大众集团官方还表示,后续在MEB+平台下,会有一款紧凑型SUV车型诞生。
目前,大众MEB平台车型在欧洲范围内,主要是在德国茨维考工厂生产,而沃尔夫斯堡工厂的改造,也伴随着相应工作人员的培训、适应过程。在如此“古朴”的建筑中生产最新款的电动车,大众集团需要付出不少的成本代价。
大众内部工会等组织对新能源转型导致就业困难的担忧,是促成迪斯本人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次对沃尔夫斯堡工厂的改造与培训,或许也是大众内部妥协的产物。
但同时,大众集团也依然表示,SSP架构依然会成为集团的远期研发目标,并将继续落地Trinity车型项目,只不过,其交付时间可能会从2026年左右延迟到2030年。从某种意义上说,迪斯虽离开大众集团,但是他所设定的路线,并没有被彻底否定与推翻,而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继承,毕竟这一路线背后代表的,其实是有确定性的明朗的行业趋势。
在MEB+身上,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大众这样的巨头在面临转型压力时人才、技术储备不足和意见协调的困境。大众集团转型的效率和成绩,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快地得以呈现。
但好在,至少欧洲市场,依然给予了这个诞生于本土的老牌车企,足够的宽容度。今年前三季度,大众集团全球纯电车累计交付 36.64 万辆,同比增长 25%。其中欧洲市场的销量达到21.19万辆,占比57%,而中国市场随着新能源出行方式逐步被认可,销量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如果市场还没有那么焦急,那么,统一好所有人的步伐再出发,对大众而言,未尝不可。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