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特斯拉一月四起不明原因交通事故,公众需要真相而非“甩锅”
12月1日,特斯拉(上海)对国产Model 3/Y实施第五次召回,召回规模达43万辆,创下特斯拉国产化之后规模之最。舆论猜测,这次的召回与“一月四撞”有关。短时间多次召回,加上多发的事故,给特斯拉甚至电动车行业发展蒙上阴影。
特斯拉一月四起不明原因交通事故,车主和公众需要真相。
11月28日,浙江台州,一辆黑色特斯拉追尾碰撞,造成三辆汽车受损严重,两人死亡、一人受伤。警方通报还未给出结论,特斯拉也没有任何回复。但网上出现车主大脑受过伤,智力有问题的传言,遭到司机家属驳斥。
(资料图片)
11月23日,浙江宁波,一辆特斯拉行驶失控,撞上了路边护栏,幸运是没有造成重大伤亡。特斯拉在事故发生7天后才派了工程师来读取拷贝数据,目前尚无结论。
11月5日,广东潮州,车主驾驶特斯拉无法停车,撞上摩托车和高中女生,造成两死一重伤。特斯拉方面给出了官网回复:司机全程没有踩下刹车的动作。目前当地警方组织上海鉴定机构正在进行鉴定,结果未出。监控视频显示,撞车后特斯拉气囊弹出,但车辆依旧没有减速。
11月 2日,江苏南京,一辆特斯拉突然失控加速,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特斯拉没有公布行车数据,也没有说明车主为何要靠摩擦马路牙子来减速。
对于这四起事故,车主和特斯拉各执一词,但舆论对特斯拉产品安全性的质疑甚嚣尘上。
人命关天,任何一起事故调查都不该烂尾,我们期待官方调查尽快给出明确的结果。对任何车企来讲,安全问题都是动摇根基的大问题。
事故频发的特斯拉,调查为何总是陷入罗生门?
涉及到特斯拉的事故调查为什么总是迟迟没结果又困难重重呢?根本原因就是目前除了特斯拉自己的技术手段,没有第三方可以自主读取特斯拉加密数据并进行分析。而令人遗憾的是,即便事故频发,即便特斯拉掌握着源代码和后台数据,却从未公布一份足以让人心服口服的详实的EDR数据。
没有技术细节和数据,第三方检测结果也就无法令人信服。所以每次特斯拉事故后,无论多么惨痛,网上也只能是吵成一片。事故车主痛呼冤枉,却无计可施。而特斯拉呢,只表示已“调阅后台数据”,自己没有问题。
有评论就直接指出,生产厂家具备明显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应该适用举证责任倒置。但眼下都无法走到司法层面,车主们陷入了指控举证困难的尴尬境地。
对制造商而言,不回避问题,有理有据,才是正确的做法。但也不得不说,特斯拉这种“乌龟战术”对公司免责很有效,后果却是消费者信任感流失。有网友评论,特斯拉的态度是协助而不是承担责任,实在难将其称为“有责任感的制造商”。
车主与制造商实现数据平权,似乎是解决目前困境的方法之一。这需要制度保障,需要监管部门推进,让车主数据被共享、被监督,给这一场场罗生门画上个句号。
提升安全性,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任重道远。
据统计,2022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已发起6次召回,车辆累计约79.16万辆,是今年前十个月其在中国销量的两倍多。召回的理由五花八门,涉及电池问题、逆变器故障、安全带、车窗以及尾灯等等。更何况特斯拉很多功能都需要后续 OTA更新。这让购买特斯拉的车主都忍不住自嘲:买了特斯拉就犹如买了“毛坯房”。
这或许不仅仅是特斯拉一家的问题,2021年我国共召回新能源汽车83万辆,同比增长75.9%,2022年上半年,共有包括特斯拉在内的11个品牌发布召回公告16个,涉及车辆超32万辆。业内人士分析,频繁出现的召回事件,反映出当前部分新能源车企在快速量产、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汽车质量等问题仍存在不足之处。
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大潮兴起,不少厂商都盯上了这块“唐僧肉”。品牌五花八门,这就造成了低质量快产能伴随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制约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诚然,作为新一代技术革命的产物,新能源车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解决消费者安全问题的后顾之忧,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新能源车行业发展壮大的基础。
所以,要有效提升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信任,生产厂商、整个行业,乃至监管部门,或许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来源:光明网/ 苏牧 王鹏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