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赚钱,谁能比得过舆论漩涡中的特斯拉?
导语
(资料图)
Introduction
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的特斯拉,也该对自己的产品安全问题摆正态度。
作者丨邓勇拓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王逸茗
最近,潮州特斯拉的事故闹得沸沸扬扬,网友们对此事件的热议不断。
对于这样一件严重的交通事故,涉事驾驶员的亲属表示,车辆出现了“突然加速并且制动失灵的问题”,驾驶员也声称出事时曾猛踩刹车但未能减速。而特斯拉则指出事故发生时,涉事车辆电门被长时间深度踩下并一度保持100%,并且全程没有踩下刹车的动作。
另一边,社交媒体上的声音也分为两派。一方认为特斯拉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是车主在慌乱中踩错了踏板;另一方则认为是车的问题,毕竟对于一台电动车,系统出现问题也很有可能,而且这也不是第一次特斯拉车主就“刹车问题”进行维权。
无论怎样猜测,事故的真实原因还有待官方的进一步调查。但就在这之前,特斯拉公布的一组真实数据让整个汽车圈都为之惊讶。
根据特斯拉公司的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的净利润是32.9亿美元。作为对比,燃油车企巨头丰田第三季度的净利润为4342亿日元。按照第三季度日元兑美元的平均汇率138:1计算,丰田该季度净利润约为31.5亿美元。
虽然,两者相差并不大,但这是特斯拉自2010年上市以来,第一次单季度净利润超过丰田。但是,特斯拉第三季度的净利润率达15%,已经超过大众、宝马,仅次于奔驰和通用,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汽车制造商。简单提一下,奔驰第三季度净利润为39.98亿欧元。
如果从销量来看,特斯拉单辆汽车的利润率更加惊人。
以今年第三季度为例,特斯拉共售出34.4万辆电动车,丰田全系则卖掉了特斯拉7倍还多的数量,达到262万辆。即使从全年来看,前者同期销量也不足后者的一个零头。
但是,丰田7倍的销量碾压并没有建立起利润的优势。从数据来看,丰田每辆车的净利润约为1200美元,只有特斯拉9570美元(约合6.9万元)的八分之一。这一数字,也让特斯拉超过奔驰,成为世界上单辆汽车净利润最高的车企。要知道,奔驰每台近4.8万元的利润几乎已经是车企的天花板了。
当然,丰田汽车第三季度也受到了原材料上涨等因素,因此企业营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目前特斯拉较为强大的盈利能力。“特斯拉利润增长背后的最大因素是销量,然后是涨价和自动驾驶软件销量的增长。”东京SBI证券的汽车行业分析师远藤浩二表示。
特斯拉的盈利能力之所以增强,与特斯拉旗下车型的销量大幅上涨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更是屡创新高。10月,Model 3和Model Y的单月销量分别为30,216和41,488辆,同比分别增长4.7%和62.5%。
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销量,10月24日特斯拉又开启了一轮降价,降幅高达3.7万元。进入11月份,特斯拉再度宣布推出了显示保险补贴政策,相关车型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尾款支付可以减少8000元。
而在16日,特斯拉又调整了主要产品的交付周期,Model 3后驱版、高性能版,Model Y高性能版、长续航版等四款车型,均由此前的4-8周缩短至1-5周。综合来看,这或许将进一步提高特斯拉的销量。
此外,作为中国市场的新能源领头羊,比亚迪第三季度净利润为57.16亿元,集团净利润率只有4.88%,而这已经是比亚迪近两年类取得的最好成绩。如果从单车净利润来看,比亚迪与特斯拉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据推测,比亚迪的单车利润在7000元左右,虽然相比去年的800元已经增长了近10倍,但与特斯拉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如今,特斯拉的盈利水平,也打破了世人对“电动车不赚钱”的看法。至今,包括蔚小理在内的新势力车企,绝大多数还处于盈利线以下。以蔚来为例,第三季度净亏损达34.6亿元,环比扩大58.3%,而李斌回应预计在明年第四季度,蔚来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很明显,特斯拉用事实打脸了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造电动车不仅可以赚钱,而且可以比传统燃油车企中的巨头赚的还多。随着智能电动车的发展,对整个汽车的生产过程都有了重大的影响,无论是售前、售后的模式都有了巨大改变。
可话又说回来,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的特斯拉,是否也该对这些事故做一个客观而又准确的分析,拿出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并且,是否该在驾驶习惯方面做出优化,比如动能回收的调节方面,让消费者在驾驶的过程中更加安心。
虽然,目前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特斯拉的产品存在相关的质量问题,但就单踏板模式这样的使用逻辑,已经因此产生了诸多交通事故。对于特斯拉而言,也该从试图努力“教育”消费者的使用方式,向顺应消费者的日常习惯而转变。
可话又说回来,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的特斯拉,是否也该对这些事故做一个客观而又准确的分析,拿出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并且,是否该在驾驶习惯方面做出优化,比如动能回收的调节方面,让消费者在驾驶的过程中更加安心。
虽然,目前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特斯拉的产品存在相关的质量问题,但就单踏板模式这样的使用逻辑,已经因此产生了诸多交通事故。对于特斯拉而言,也该从试图努力“教育”消费者的使用方式,向顺应消费者的日常习惯而转变。
|邓勇拓|
问题不大,有车不怕。
标签: 谁能比得过舆论漩涡中的特斯拉 智能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