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事通!用保时捷套现1300亿,大众搞来了钱,但为啥不想搞智能化?
大众集团这么快就开始出货了?而且一下就是上千亿地往回捞。
两周前,大众旗下保时捷成功IPO,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二大、欧洲史上的第三大IPO。据报道,就在这两周时间内,大众汽车在保时捷上市之后已累计套现近192亿欧元,约合1336亿元人民币。
(相关资料图)
大众拿着“1年利润”去做什么?
这么多钱,对于大众来说是个什么概念呢?2021年营业利润达到192.75亿欧元,而短短两周时间,大众就搞到了和去年利润相当的资金,确实是挺恐怖的,保时捷不但是大众的“利润奶牛”,更是大众在资本市场里的“香饽饽”。
那么大众拿着这么多钱,要去做些什么呢?在之前保时捷上市的时候,我们就分析过,保时捷上市融到的资金,基本上不会去反哺智能化短板,而是促进电动化。保时捷首次公开募股筹集到195亿欧元,其中约96亿欧元将用于大众汽车的电气化转型。
对于这一次套现资金的用途去向,大众汽车表示:将用近一半的融资所得支付一次性特别股息,其余资金将用于帮助大众支付向电池技术转型的费用。完全没提到要去提升智能化,而是去反哺自家的电池转型业务费用。
智能化为什么要给电池业务让路?
大众落后的智能化研发进度,拖慢了整个集团多个品牌的产品研发速度,在其他各大车企都在拼命卷智能化的时候,大众就甘愿这么落后下去了?
其实给电池业务多花钱,还是为了推动大众的电动化转型,因为电动化转型实在是太烧钱了。在大众前CEO迪斯时代,就确定了大众这头巨兽,要全面转向电动化。
其实我们整体看下来,到现在,对于大众这种体量的车企,能够转型得如此迅速,推出这么多电动平台新产品,已经很不容易了,特别是和美系、日系的传统品牌对比起来,大众几乎说是堪称“神速”了,大众燃油车的更新发布进度甚至要为电动车让路,可见其转型的决心。
但对于大众来说,如此巨大的业务变动转型,是要付出相当大代价的,特别是对于在“柴油门”事件后,刚刚蒙受了几乎是史上最贵罚单之一的大众,资金链方面确实是很吃紧,大众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比起智能化来说,转向电动化过程中,电动车最重要的三电系统就够自己好好琢磨的了。
在保时捷成功上市,并且真的是大获成功之后,大家猜测最多的是大众集团可能让奥迪上市,因为奥迪也是大众一大利润奶牛,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极具亮眼的表现。在大家快把没有的事情说成现实的时候,大众集团首席财务官阿诺·安特利茨出来泼冷水了,否认了奥迪将上市的消息,所以依然维持了BBA中,就差A没上市的局面。
但是他也表示了大众计划在未来一到两年内通过建立合作伙伴的方式,推进旗下PowerCo电池业务上市。
电池大蛋糕舍不得给别人吃,自己能吃得下?
电池正是目前一台电动车上单一配件中,成本最高的一项了,昨天我们分析的蔚来ES7的高低配,差了6万块钱,一看配置,就差在多了25度的电池上了,足以见得电池成本之高了。
大众不但要让旗下电池业务上市,还在现有条件下投入了大量资金去大搞电池业务,因为这部分是真的很贵,而且大众有点儿被卡脖子了。目前国内在售的几款大众MEB平台的车型,用的三元锂电池全部来自宁德时代,相信大家也听闻过一些关于宁德时代业务的消息,就是车企在宁德时代面前的议价能力其实很低,因为你不接受这个价格,有的是车企争着要呢,所以才说大众在这方面每年要付出巨额的成本。
对于全球最大车企之一,还要在销量方面干翻特斯拉的大众来说,电池业务这块大蛋糕掌握在自己手里,那是相当重要的,其实这一点不只是大众有苦楚,在今年电动车上游原材料涨价的时期,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有些“苦宁王久矣”了,所以纷纷开始投资、孵化,甚至自己成为自己的电池供应商。
大众的电池业务其实一直在稳步推进,目前已经到了第二阶段,向产业链上游延展,在电池研发、制造和充电管理上全线投入,其中“标准化电芯”的技术路线是大众电池的技术核心路线,这能够显著降低电池的生产工艺复杂性。
降低开发研发成本,你可以理解为给电池做一个MQB、MEB、MLB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套娃,让大众也成了一个特别大的电池供应商。
根据大众的计划,从2023年开始,拥有标准电芯的电池将会在大众旗下电动车型中大规模应用,这是2021年公布的计划,而大众要想尽快实现,那真的需要钱,需要其他业务为了电池业务让路。
既然CARIAD这么烧钱,为何不学学丰田本田?
大众就真的甘愿在智能化方面继续落后吗?可以先来看看数据,大众的智能化部门CARIAD在今年上半年创造了2.5亿欧元的收入,同比增长47%,但同时损却达到了9.8亿欧元,是名副其实的大众旗下目前最能“烧钱”的部门,保时捷和奥迪的大量车型都是因为CARIAD做的软件并不及预期效果,拖慢了整体的大众集团新车的发布速度,大众的第八代数字高尔夫也是因为CARIAD的软件问题,导致延期发布,还不显得那么“数字”。
所以,与其大把大把地投钱搞自研系统,不如多动动脑子想想其他更经济,“疗效”甚至更好的方式,就比如去找合作。其实纵观整个传统品牌在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遇到大众现在的这种问题,但是其他品牌基本上没有像之前大众这样死磕的,软件做不好,车我就不发。
丰田一直给大家都是经济皮实耐用的印象,对它的智能化可能都没抱什么希望,但是想在新款丰田汉兰达上的车机,确实是很好用,可以看我们之前的实测内容,功能很多,智能语音系统也很智能,然后就明白了,这套最新的Toyota Connect智行互联系统是丰田和百度合作的,本土化做得很好,彻底摆脱了曾经功能机一样的车机。
相似的操作还有本田的Honda CONNECT 3.0系统,功能表现也很“新势力”,甚至支持3种语音模式,这套车机是本田和阿里合作的。美系的通用系车型也是这样做的……
其实大众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况且日系巨头已经做了表率,如果它们不在智能化方面区分高低配的话,那么估计会有更好的反响。而大众只需要比它们做得好一点点,基本上就能成功了,搞定了智能化这方面,就能腾出更多的资金去在三电系统上下功夫了,这种比较经济的方式,也可以避免大众在智能化方面继续落后下去。
总结:
在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需要大众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电池和智能化也只是这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尽可能的多让旗下品牌和业务上市,还是大众未来要做下去的。
但是从之前的对于智能化有巨大投入,到现在开始淡漠,其实这样是很容易栽跟头的。比如在德国三大车企中,奔驰和宝马都对于自己的智能化有总体的掌握,可以说是做到了全球一盘棋,并且在中国都有它们分别的智能化部门,这几年来做出的成绩也不少,反观大众集团就相对弱一些了,其反映出来的也是大众在智能化方面的薄弱,如果不加以重视,那真的有可能栽跟头。